【引言】杜牧诗句【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杜牧的诗范文 篇一两技仙桂一时芳
杜牧生在唐代都城长安,他的祖父杜佑是德、顺、宪的三朝宰相,所撰《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巨著。关于当时的杜家,长安有句民谚说:“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而最令杜牧念念不忘的就是“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可见其家世之显赫。高华的世族门第,深厚的家学涵溶,给予杜牧一生的价值趋向及政治追求以极大影响。
然而,命运就是这样变化无常,从十岁起,随着祖父、父亲的相继去世,杜家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落。惨痛的生活变故,深深衬示出人生的荒诞与冷酷,它不仅给心高气傲的杜牧以强烈的人生挫折感,同时也化成了他力学求仕、重振家门的巨大动力。杜牧少年时便博览群书,特别致力于历史的“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他不仅满腹经纶,而且又胸怀经邦济世的高远志向,充满了忧国忧民之心。因此,他把眼光投向历史,投向社会现实,指谪历史与现实的弊病,关注着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端。他曾写过《罪言》、《论战》等有关政治、军事的论文,曾注过《孙子》十三篇,还多次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方略。在二十三岁就写下了著名的《阿房宫赋》,详尽而沉痛地论述了天下兴亡之道。
大和二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皇榜之后,他给长安的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可见,杜牧当时心情舒畅,满面春风,好像春色也被他带进了长安。
这个春天确实是属于杜牧的,因为他在同年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第四等及第,名振京邑。按照惯例,新科进士要到曲江游耍。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寺院,碰见一位打坐的僧人,攀谈起来。僧人便问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报上大名,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满以为僧人会大吃一惊,谁知这位僧人面色平静。同去游览的人夸赞杜牧考试连中,和尚看了看杜牧笑着说:“皆不知也。”杜牧因为和尚不知道他的姓名而感到惊讶和失望,就在寺院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赠终南兰苦僧》“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这首诗表明了杜牧放浪不羁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表明了他的才学与哲思。
十年一觉扬州梦
晚唐政治腐败,现实黑暗,杜牧只因“性情耿介”,“刚直有奇节”,不愿媚事权贵,在李党之首李德裕的排挤下,不得升迁。杜牧本以为可飞黄腾达,青云直上,取得很高的政治地位,而等待着他的却是几乎终生的幕僚生涯与远守僻郡。他那“邪佞每思当面唾”的直率性格,以致于使他“清贫长欠一杯钱”,日子在柴米油盐的催逼中勉强为继。杜牧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与希望,不能用积极的态度来把握自己的命运,而是以一种借酒消愁,纵情声色的消极态度来表达的自己的矛盾心理。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在他的诗中描写饮酒的诗句也最多,有“幽人本多睡,更酌一樽空”的百无聊赖,有“生前酒伴闲,愁醉闲多少”的惆怅苦闷,有“细算人生事,彭殇共一筹”的难得糊涂,他在酒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和平衡。
杜牧不仅以饮酒来对这个腐败的社会进行消极抗争,同时也以一种不拘细行,放纵的生活行为来傲视人生,以纵情声色来掩饰自己孤寂的灵魂。这时的杜牧三十一岁,于当年年轻气盛,金榜题名的二十一岁相差了一个年龄段。但是,他忧国忧民的抱负却在扬州这一片歌舞升平的花红酒绿中淹没了。杜牧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只能以一种消极的沉沦来抒发自己的痛苦心情。
杜牧当时所写的《遣怀》,反映了他以醇酒美人淡忘仕途多舛的失落心情,“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落魄江湖”,可以看出诗人是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但自己无力改变现实,只好流连青楼以忘忧。不知不觉,已是十年了。现在自己要离开了,回头看看,往日的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如今就像做了一场梦似的。这既有痛苦的回忆,也有醒悟后的感伤。“赢得”二字,也许调侃之中含有不堪回首的辛酸、自嘲和悔恨。政治消磨了一个昂然的青年,十年,对胸怀大志的杜牧来说,是多么漫长而珍贵,他本可以为国家做出多少事。而今空怀壮心,无处施展,大好时光只能虚掷于青楼歌馆中,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奈与悲哀!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早期诗人有过及第后“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豪情与宣州和扬州八年之久的踌躇满志的幕吏生活。大和九年,杜牧接受朝廷任命为幕监察御史,由扬州赴长安供职。杜牧是有政治抱负的,这一次进京,他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此时正是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发生的前夕。
朝廷内部激烈的斗争,使杜牧觉得政治上的远大抱负难以实现。因而因景抒情,赠友伤怀,写了许多好诗,如“秋山念君别,惆怅桂花时。”另外,杜牧这时还有另一层心境:自从进士及第,为官十多年,他经国治世的雄才大略却还未能充分施展,这种惆怅使他的诗作带着一些伤感消沉的情调。但杜牧个性旷达豪迈,这份悲愁心情的自我消解也体现在劲健写意以及豪迈沉雄的哲思中,从而体现了他力求高绝的文学主张,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容忽视的地位。
杜牧也在沉寂中渐渐发觉,自己已无力呐喊,已经在走着一条认命的路,妥协的路。他的想到贾谊,引贾生为千古知己,“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是在诉说着自己寂寞之上的寂寞。不久杜牧就以身体有病为借口,表示不能胜任,又回到了洛阳。这之后,杜牧似乎看破了红尘,又恢复了其风流“本性”。但他的心里却是充满苦涩的。他和朋友一起参观金谷园,朋友兴致勃勃,他却哀叹“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言语间甚是悲凉。
852年,杜牧病情恶化,他心知死之将至,便自撰墓志铭。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之后,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杜牧晚年评定自己说,“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也算是道出了他给自己的一个明确的定位。的确,杜牧和同时代的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一起闻名后世,重要的原因是他能够“特创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矫时弊”,自成一家。公元853年,杜牧逝世,享年50岁。
杜牧一生,得意一时,沉沦半世。作为晚唐诗坛的一朵奇葩,杜牧既是一个其人其文风流倜傥的才子,又是一个忧国忧民立志用世的能士,时而“雄姿英发”,时而又“一往情深”,这样不同的气质统一在一个矛盾体中,碰撞出璀璨的诗歌艺术。在花团锦簇、争娇竟艳的繁荣的唐代诗坛,杜牧以他俊爽的独特风格,炫耀奇彩于晚唐,被称为“晚唐翘楚”。
杜牧的诗范文 篇二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参观游览,我是景点导游×××。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 ……此处隐藏4602个字……深的悲哀,众多的愁苦使他的诗蒙上了一层凄凉的色彩,如《锦瑟》以悲切幽怨的“锦瑟”起兴,追叙郁郁不得志的一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典故来喻己命运如浮萍,青春年华不再。“蓝田生玉,沧海有珠”折射出诗人虽有卓越之才,却不为所用的深沉悲哀。越是沉迷,这种情思越是难以排遣,诗人也更加幽婉哀怆。
而温庭筠作为晚唐乐府类咏史怀古诗的终结者,对乐府类咏史怀古诗的创作颇为用心。这接近20首的乐府类咏史怀古诗多取材于东晋、北齐等前代昏君荒淫无道的逸乐亡国之事,诗人对其游乐的场面大肆渲染,吸取齐梁文风中注重形式和辞藻华美的部分,并将其融入其中,同时在咏史诗的内容上予以创新,将其咏怀个人遭遇发展到吟咏国家兴亡、朝代兴衰。温庭筠结合自身优势在表现手法上加以改造,开辟了以艳诗写咏史的传统,开拓了咏史怀古诗的新路径,并成就了乐府诗的最后辉煌。相对于杜牧、李商隐而言,温庭筠近体类咏史怀古诗最重要的特色在于他的乐观洒脱。他不恪守传统伦理道德,三分无赖气铸成了他的不完美,同时也成就了他人生表现的一个重要侧面。飞卿的咏史诗既不像杜牧那样刻意翻新,以善于写出出新的见解见长;也不似李商隐那般含蓄隐晦、委婉曲折,一唱三叹。他只管目有所见,口有所言,无论命运怎样将他玩弄于股掌之间,他依然是愤激而不绝望。同样是表达怀才不遇之感,温庭筠是“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过陈琳墓》),杜牧是“登独还天下,谁会我悠悠”(《题敬寺楼》)。相对于杜牧、李商隐的诗,温庭筠是一种盲目的乐观,正如刘学锴所言,“他的这种积极用世情怀,固与其家世、个性有关,也与他对时代的感受与认识比较表面有关”。[5]但他毕竟不是政治诗人,我们也不能对他苛求太多。
咏史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大的分类源远流长。自东汉史学家班固的《咏史》开咏史之先河,建安时期,王粲、阮禹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但大体都是“隐括本传,不加藻饰”[6],及至左思《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思路,再至晚唐之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题材内容分日益广泛,咏史诗的创作达到顶峰。温庭筠、杜牧、李商隐在这片广阔的舞台上,追忆前朝盛世,悲叹今朝之衰亡,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新的意义,为其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凸显了一定的历史意义。(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在沉沦中演进——试论晚唐诗歌创作趋向》,南京师范大学编《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90页。
[2] 孙大军:《论杜牧的咏史诗及其怀旧伤时心态》,《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64页。
[3] 房日晞:《杜牧李商隐之咏史比较》,《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第64页。
[4] (清)赵翼:《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63页。
杜牧的诗范文 篇四关键词:杜牧;咏史诗;立论新颖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214-02
咏史之诗自古有之。诗人借咏史抒发自己的胸怀,以古人自况,或对前人往事进行讽刺与称颂,历代均有佳作。而杜牧于诗,堪称晚唐翘楚;就其咏怀诗而言,则为整个唐代屈指可数的大家之一。他的咏史诗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十分有新意。杜牧的咏史诗有60余首,这是他创作中最有特色、成就最高的一部分。
杜牧的咏史诗多为题咏古迹之作。他见古迹、思古人,往往注重的是对人事的思考与评价,尤其是以七绝体论列古今,更为其所擅长。潘德舆说:“七言绝句_,易作难精盛唐之兴象,中唐之情致,晚唐之议论,途有远近,皆可循行。”晚唐咏史怀古诗正是以“议论”为特色而与盛唐之兴象、中唐之情致相区别的。而晚唐议论体咏史怀古诗的杰出作者,就是杜牧。
他的咏史诗,一般都有较强的思想内容,有较强的史论色彩。如著名的《过华清官绝句》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以小见大,通过送鲜荔枝这一小事,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不恤民情,只图一己享乐的腐败政治与靡烂生活,这正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内在原因,又如《汴河怀古》,诗人途经汴河,想起曾经在此动用几万艘以锦为缆的大船游幸扬州,以及更早的西汉大造宫室的梁孝王,他们当年不可一世,如今岂不是烟消云散了吗?
见微知著,通过一件小事却反映了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一滴水映现出大千世界,融写景、怀古、论政为一炉,给读者以极深刻的印象。
杜牧咏史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诗人敢于发前人所未发,独具慧眼,表现了独到的胆识。咏史诗须鉴古知今,要求作者情致与理性兼容并美。杜牧的独到之处,不仅在于他的好发议论,而且――也是更重要的是他的议论之颖异。他超越了传统的以讽喻为目的的道德定性与伦理评价,而以思辨的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态势分析,具有兵家战略眼光和纵横家的意气。比如他不满足于对已然的事实进行解释,而更感兴趣对历史的或然性进行假设,从而揭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偶然性因素的影响。这实际上已在咏史怀古诗的创作中使用了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如著名的《赤壁》和《题乌江亭》二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名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已经发生的事实是“必然的”前提下,为历史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发展阐释理由。而杜牧却用大胆的假设与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原本可以是另外一种情形,“已然的”未必就是“当然的”。在《赤壁》诗中,他设想如果不假东风之便,江东二乔都可能成为曹操的战利品,强调了一个偶然性的因素往往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
《题乌江亭》却正好相反,他强调项羽如果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东山再起不是没有可能。项羽的兵败自杀,历来被视为英雄壮举。一般咏项羽的诗,不外乎或赞其英雄气概,或同情其英雄末路,或总结其失败教训,独杜牧从“胜败乃兵家常事”立论,认为项羽本来可以有生机,可惜他过早地放弃了努力,一念之差也许就改写了历史。这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这与《赤壁》一首似乎存在矛盾,但二者又统一在都是强调没有绝对的事物。可以肯定的是,杜牧对待失败的态度是积极的、辩证的。他所宣扬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时也寄托着对当政者振兴武力以挽救危局的期望。全诗立论卓奇,议论精警,气势振奋。
因而我们说杜牧咏史怀古诗的议论之“异”包含两层意思:一者是“新”能发前人所未发;一者是“高”,能道人所难道。杜牧睥睨世俗,以武略自负,议论中很少平庸肤浅的道德论调,却有一种叛逆精神和进取意识。其指陈利弊,既包含儒家式的良史之忧,又明显具有兵家的审时度势、法家的理治之术,这些再配合以纵横家的气度与言辞,使他的咏史怀古诗气俊思活、雄姿英发。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杜牧诗句【新版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