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彩多篇

时间:2025-04-04 08:53:29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彩多篇

导读: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彩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初二生物必备的知识 篇一

人类生命活动的调节

1、人的视觉和听觉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外膜:

角膜:外膜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

巩膜: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颜色,中央是瞳孔,通光

中膜:

睫状体:虹膜稍后部,内有平滑肌,能收缩舒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脉络膜:占中膜2/3的后部,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内膜:视网膜,内有大量感光细胞

内容物:

晶状体:双凸镜,依靠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玻璃体、房水。

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泪腺、泪点、鼻泪管)

(2)视觉的形成:

外界光线经反射在视网膜上成像,产生神经冲动传递到视觉中枢

(形成视觉)

(3)眼的卫生保健:

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戴凹透镜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戴凸透镜

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眼睑内面的结膜

2、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耳廓收集、传导声波

外耳道:传导声波。

中耳:

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听小骨:三块,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

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听觉的形成:

声波、鼓膜产生振动、耳蜗产生神经冲动,听觉中枢骨传导有关的神经 (形成听觉)

3、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2)神经元的结构、功能:

(1)结构

细胞体、突起

轴突:一条,长而分支少,

树突: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轴突集结成束,外包上结缔组织膜,髓鞘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为神经末梢),多条神经纤维组成神经

(2)功能:

初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篇二

1、科学探求普通包括的环节:

提出问题、作出假定、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求营养:绝大多数植物经过光协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抚慰做出反响——应激性。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抚慰的反响。

5)生物能生长和繁衍。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生物圈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合适的温度和一定的生活空间。

5、影响生物的生活的环境要素:

6、生物对环境的顺应和影响:

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构成的一致全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8、食物链和食物网:

9、罗列不同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初中生物重要知识点总结 篇三

生态与环境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食物链的写法(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

3、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怎么变化(难降解的有害物质循环到最高级消费者体内富集,即最高营养级最多)

4、有机物与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如何变化(越来越少)

5、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生物圈)

6、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生态系统一般遵守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物种越多越复杂,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

7、树立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所有生物由细胞构成,病毒例外,但是病毒是生物。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与区别

3、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4、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细胞核中储存有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5、细胞分裂的过程:细胞核先分裂,接着细胞质分裂,出现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出现新的细胞壁。

6、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分裂的结果形成组织。生物体由小到大,表现出的生长现象,也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分化)形成的。

7、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也是微观到宏观的过程)

8、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9、动物体的组织与植物体的组织

10、植物体的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11、人体的器官:心脏,胃,小肠,大肠,耳,鼻等

思考:心脏由哪些组织构成?植物的叶片含有哪些组织?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初二生物基础知识 篇四

1、生物体由小长大,细胞的变化有:细胞的生长(体积由小长大)、分裂(一个分裂成两个,数目增多)和分化(形态功能变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2、细胞分裂的步骤: ①细胞核一分为二②细胞质分成两份③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3、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经历:(1)复制加倍(2)平均分配。

4、细胞分裂染 ……此处隐藏754个字……该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初中生物常考的知识点 篇六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50余万种。可以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一、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1、藻类植物

①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还有一些生活在陆地上潮湿的地方。

②结构特点: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2、苔藓植物:

①生活环境: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

②结构特点: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③作用:许多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

①生活环境:森林和山野的阴湿处

②结构特点: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③繁殖: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④作用:古代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复杂的变化,就逐渐变成了煤。

二、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表面有一层种皮,种皮可以保护里面幼嫩的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①菜豆种子(P81图3-10):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②玉米种子(P81图3-10):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

2、种子植物:能结种子的植物称为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两大类群: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①_子植物:油松、侧柏、苏铁的种子是_露着的,这样的植物称为_子植物。

②被子植物:豌豆、荔枝、木瓜必须拨开果实才能看到种子,像这样,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陆地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植物家族。

3、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4、记住常见的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84-P.85)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一、种子的萌发

1、种子萌发的条件: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收水分→转运营养→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发育成茎和叶

3、抽样检测:抽样检测是指从检测对象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行检测。以样本的检测结果来反映总体情况的方法。

二、植株的生长

1、根尖的结构: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增生)、伸长区(伸长最快)、成熟区(外有根毛,内有导管)

2、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3、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的芽可以分为顶芽和侧芽,芽中的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

4、植株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水、无机盐(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有机物。

三、开花和结果

1、花的结构:(P.104)

2、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花药里有花粉,花粉中有精子,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胚珠里有卵细胞。

3、传粉: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而落在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传粉方式一般有两种类型: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4、受精: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5、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果实;子房壁→果皮;胚珠→种子;受精卵→胚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水分的吸收:植物主要通过根吸收水分,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

2、水分的运输:水分在茎内运输的结构是导管,除茎以外,根和叶脉中也有导管,这些导管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水分运输的管网。

3、导管的作用:导管既能运输水也能运输无机盐。

4、蒸腾作用的概念: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的。

5、叶片的结构:叶片由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叶肉与叶脉三部分组成

6、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是由一对半月形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既能张开又能闭合。

7、蒸腾作用的意义:①拉动水分与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②能降低叶片表面温度,避免植物因气温过高而被灼伤;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P.117)

2、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3、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4、植物体的组成成分除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主要是有机物。有机物为植物细胞提供能量,并参与构建植物细胞,进而构成各种组织、器官,直至整个植物体。

5、绿色植物既给其他生物提供了构建自身的材料,也给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命活动的能量。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光合作用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①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②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过程:

2、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3、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上的应用:①农田适时松土,遇到涝害时及时排水可以使植物的根得到充分的氧气,保证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②储藏粮食时,保持干燥和低温;储藏水果、蔬菜时,降低温度或氧浓度可以抑制呼吸作用,延长食物保存时间。

4、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实质都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任何活细胞都在不停地进行呼吸作用,一旦呼吸作用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5、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起了重要的作用。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彩多篇范文。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精彩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