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500字(集锦17篇)

时间:2025-03-03 12:42:31
读书心得体会500字(集锦17篇)[本文共16249字]

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7篇《读书心得体会500字》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读书心得体会500字》相关的范文。

篇1:读书心得体会500字

今天,我们学习了《凡卡》这一课,我的感受很深,比起我的生活,他是多么无助,多么痛苦,多么可怜……

比起凡卡来,我的生活多么美好。早晨,当我们睁开睡意浓浓的双眼,却发现父母早已起床,为我们做好了可口的早餐;中午,当我们终于放学,飞奔到家时,第一眼看到得就是丰盛的午餐;晚上,当我们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托着疲惫的身体来到客厅时,又突然发现课桌上多了一杯充满关怀的牛奶……如此美好的生活,我们为何从未注意?每天还抱怨父母。如果凡卡有这样的生活,他一定会努力学习。而我们,拥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

而凡卡,每天都吃不饱穿不暖,他不能像我一样尽情玩耍,他不能像我一样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读书,他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也不能像我一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我,天天沉浸在父母的关爱中,我又吃不完的美食,美丽的新衣,我还不用天天干活,更不用天天挨打。啊,凡卡!你每天都在祈祷上帝,每天干活,还要挨打。每天吃不饱穿不暖。相比之下,我的生活多么美好!

我幻想有一天,凡卡也能上学读书,过上幸福生活。那时的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00字范文2:《十六年前的回忆》读书心得

今天,我怀着对革命先烈无比敬佩的心情认真学习了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辛桦写的一篇回忆录《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写的非常感人。我认真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从课文中我知道了李大钊烈士在被捕前他所在的局势十分严重。被捕时他不慌不忙和在法庭上他临危不惧这三个内容。李辛桦把这三个内容写得那么清楚,那么真实,写出了她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读了这篇文章,我十分的感动,我想:李大钊烈士在被捕前他完全可以出国去避难,这样他就不会死,可他没有在被捕时他完全可以向敌人投降,这样他也不会死,可他没有在法庭上他完全可以向法庭求救,供出其他人,这样他不但不会死还会过上好日子,可他也没有。这是为了什么,这全是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全是为了人们能解放,能过上好日子。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李大钊烈士这样的人抛头颅撒热血,才会有我们今天这样美好的日子正因为有像李大钊烈士这样不怕牺牲的人,我们今天才不会受苦。我太感谢他们了!他们是最伟大的。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报答他们。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00字范文3:《卖火柴的小女孩》读书心得

我在几天前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里面的小女孩只从课文中体现了爱自己的母亲,但看不出她有其他的品质,如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等,都不能进行完美的体现。可以说这篇安徒生童话并不像丑小鸭等童话,它是被安徒生用来突出社会黑暗的,它并不是很美。 文中的小女孩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贫民,许多童话中一开始是主角贫穷,到最后主角富有。但是在这篇童话中,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始终没有改变,这让我们十分同情她,同时又觉得里面的人没有同情心。

但安徒生就是这样写的,他就是想抗议社会对穷人的不公,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我好几次想要去帮助她,但年龄的增大让我知道这不可能,因为这只是一篇童话,一篇与现实毫无关系的童话。这里面的人物,虽能让我们悲伤、快乐,但不会持续,因为这只是一篇童话。 安徒生能用童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悲伤、快乐、幸福、厌恶,对让穷人过上好生活,让所有人都可以和平相处的渴望。我个人认为:这篇童话很好,它表达了对公平的渴望,对善良的期盼,对……,它虽然不完美,但我们却都喜欢这篇童话,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公平有着天真的渴望。

篇2:读书心得体会500字

去年元旦期间,我读了《这样教出好孩子》这本书。文中大量故事情节使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首先,本书p23开始,主要描写了几位伟大人物和一些残疾人,在他们小时候很不幸,但依靠他们坚强的毅力和勇气,不但活了下来,还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残疾人能做到这点,作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在幸福年代的我,更应该做到。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勤奋学习,为将来做出一番伟大事业打好基础;其次本书p24页开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志向—要有不折不回的志向、信念,只要有了他们,就没有任何困难能难倒你,即使有困难,她也会向你低头;第三,本书p104-106页是美国李文斯登·劳奈德写的《不体贴父亲》,读完这部分内容,我的眼睛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因为这里面包含着父子感动的深情。尽管父亲是严厉了,但这完全是对孩子的爱。就向我的爸爸,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能够健康成长。

这本书里有太多感动的内容,也写出了许多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我希望长大以后也能当一名出色的教育家。

读书心得体会500字范文2:《走向清华的足迹》读书心得

今天我读了现代着名作家曹书乐的作品──《走向清华的足迹》。曹书乐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现在英国威斯敏斯大学留学。本书是曹书乐小学时的优秀日记选,记录了她成长的点点滴滴。有人评价曹书乐,她以日记之砖,铺成作文之路,通向清华之门。可见曹书乐一生的成就都归功于她坚持写日记。我觉得本书最值得看的是《1987年5—6年级》。

这里有几篇极为优秀而深切感悟的日记,大概是这样的:1月22日,星期四,晴。《中国少年报》编辑部举办了有奖征文比赛,我写了几篇。选了其中较好的一篇作了修改。修改时,参考作文书,先从文章结构上修改,再从句子上修改,最后检查有没有错别字和添加词语。写景时用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这篇日记虽然被我概括了,但是中心意思没变。同样是认真修改作文,同样是多写作文和日记,我们做事要勤快努力,不能拖拖拉拉,只有这样,才能养成好习惯。

写日记不仅能留下回忆,还能使人心胸宽阔,悟出道理。坚持写日记更能提高作文水平,养成良好的习惯。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应该写一篇日记,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曹书乐写的《走向清华的足迹》充满童趣、奇趣盎然,也使我们养成了坚持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读书心得体会500字范文3:《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像空气,它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爱是开起我们心灵的金钥匙;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仿佛经受了一次“爱”的洗礼。

这个故事看了让我受益非浅,让我突然想起爱是多么的神圣、高尚与奥妙。这里有对国家的爱,有对父母的爱,有对朋友的爱,还有陌生人之间的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卡洛菲是主人公,恩里科的同学,在玩雪时不小心打到了一位老职员的眼睛。他当时非常害怕,但在同学卡洛菲的鼓励下,勇敢地去承认错误,老职员接受了他的道歉,并且还送给他一枚邮票。

于是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同龄人,爱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还能闪光吗?“寒窗”十数载,除了书上所学的知识;我 ……此处隐藏12180个字……的,是对死去的哥哥,姐姐,父亲的回应;是阶级斗争的烙印,无可避免地形成复仇的观念,造就她冷冰冰的性格。说到底造成这种结果,各方面都要负一定的责任,社会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因素。

篇14:《家》读书心得体会500字

当我看完了《家》这本书,低头望着正在尽兴玩着ipad的弟弟,才从高公馆那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小家庭中穿梭回来。

巴金用本人的创作向旧社会旧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生动笼统的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在巴金的笔下,经过对青年一代英勇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紧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充满洋溢着决心,宿愿和力量。

《家》中的人物笼统也是个性显明的,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制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民主抗议的纯洁、刚烈的丫头鸣凤,温顺驯顺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小姐梅芬,凶恶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以及接受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镇压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笼统。

整本书都给人以压制悲惨的美感,更有觉慧的一种从心坎涌出的热流,火热而奔流,在黑暗中冲撞,头破血流的寻觅着新世纪的出口的激情。我想可能很多年后,即便忘了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但不变的是这本书的味道。

篇15:《家》读书心得体会500字

记得初次接触巴金老先生写的《家》,是在初中。那天晚自习回家,躺床上无聊,就打开收音机,正好听到音频里在读《家》里的一个片段。

当时第一个感觉,描述的是一个大家庭里的故事。已过去六年了已不记得那一段是讲什么了,只记得好像是过年,公馆里的气氛。事后,又听老师讲课涉及到一些些。这就为我以后读这本书的兴趣打下了基础。

第一印象书中人物刻画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其间的描写真实得让我觉得身临其境。于是泡书店时,就让我毫不犹豫地买下它。

我读书耐心不足,所以看书时,走马观花般读完。在这期间,我的心充满了悲愤与怜悯。读完之后,心情依旧沉重,气愤那个社会,那个家庭。同时,我又庆幸,这样的社会已成为历史。我们是幸福的,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

给我最沉的心情,就是其中包含血泪的女子命运。 温顺驯良的梅表姐与觉新,因为双方母亲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被儿戏般拆散。终究没能和真心相爱的觉新一起。后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在痛苦折磨中悲哀寂寞地离去。

觉新的妻子瑞钰,在陈姨太之流闹“血光之灾”的邪说中哀命,这个善良贞静的女子,在难产的呻吟最后,都没能见上自己的丈夫一面。这是多么悲伤。

这些青年女性的不辛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都只能流着泪形容憔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篇16: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体会500字

在我过去的十九年中,一共有三类人同我说过同样的话:希望我能继续完成我的“作家梦”。第一类是我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们,第二类是我的伯父姑姑们,第三类是熟知我的朋友们。但我却在过去的一年里不像从前那样勤奋地码。究其原因,现在觉来并非因为深觉“作家梦”遥遥无期,而是因为丢失了当年执着的那份情感。每次码都像在寻找一个出口,就像仅有一个水龙头出口的水池,里面装满了灵感,却找不到开关的感觉,而在纠结拧巴的状态中,反复捉摸着怎么打开这股灵感,让它一泻而出之时,却发觉水龙头早已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生满了红锈。不知道灵感什么时候会溢出,只知道,再不发泄出来,我是没法再往容量有限的水池里添加点什么进去了。于是只能像现在这般等待时机。然而,人人都该知道,时机这种东西通常都是察觉的时候已太迟,聪明的人需要自己创造时机。而我大部分时间里,大概是处于前面这种状态了。我承认自己不是个聪明的人。所以我也只能拼尽全力去打开那个失灵的水龙头,只有如此,我在水池里积淀已久的东西才能倾泻而出。我是无法换水池了,即便换了,也是新的,而灵感这种东西不是说换个容器便是好的。我相信的是,脑袋里沉淀久了的灵感,质量才是好的。

为什么我会想到提及“作家梦”这事呢?貌似看来,跟文章毫无瓜葛。可是对于我来说却大有干连。在我看来,出名的作家,无法靠三种路径出名。一是学术性作家,靠写学术性研究型著作出名;二是商业性作家,靠写快餐文化满足现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需求而出名;三是文艺性作家,靠写一些风花雪月、情义故事而满足人类永恒不变的精神需求而出名。(当然不排除三种路径的文章都能写好的人。)前两种作家的消费对象都是处于客观条件影响主观条件下而产生购买力,唯有最后一种是消费者出于本能的好奇心所致。我刚刚提到,自己并非觉得“作家”遥遥无期,而是因为丢失了当年执着的那份情感是有道理的。因为我发现自己不属于在这三中路径的途中。一个未及20岁的丫头,写出什么话总会被人说成是天真童话、阅历不足,不具备什么信服力;太过激进又会被人说成是当今新一代愤青。作家不容易在于没法讨好每个读者的欢心,太多顾忌便又无法发挥自己的真风格。在这个人人苛刻的社会里生存,我们也没有资格生出些什么怨言。因为人人如此,便又是回归平等。

想必到这里已经开始有人抱怨,说了这么久还没说到重点。文章取名为《伪90后的性爱观》,肯定是要以我的角度来谈谈我的性爱观,我并非是标题党。思前想后,我是觉得这个名取的不够贴切,可又想不到其他来代替。于是便只能着落了。以下的有关性爱方面的看法不是这几天才形成的,如果是靠几天萌生那就不叫 “形成”了,“形成”是需要一段时间去酝酿的。这会是我19年来写的尺度较大的一篇文章(可能对于一些开明的人来说,这里没有什么尺度过大的话题,无非就是谈及一些性爱观问题),这篇文章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就想写成了,可是迫于各种原因,没能落笔。此次再次想起这个话题,是由于受到最近重读村上春树先生的经典著作《挪威的森林》而得到启发。

篇17: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体会500字

初读《挪威的森林》时,男主人公渡边君的名,读起来令人忧伤。渡边、渡边,总觉得像是呼唤一个生命中的过客,似乎暗示了他注定得不到直子的结局,让人神伤。和朋友说起这个的时候,他笑我是联想力太丰富,渡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名而已。或许吧,但我总隐约觉得村上春树先生是在暗示着什么。

有人曾把小说中的人物与音乐风格的隐喻相联系,认为永泽的放荡如同瓦格纳,初美的古典如同宗教音乐之神圣,直子的古典与压抑如同勃拉姆斯,绿子的摇滚性格,衬托出渡边的犹疑品质-----而这个品质恰好是东方人的中间传统。又如小说中提到直子,除了喜欢渡边推荐的比尔,埃文斯,更钟情于勃拉姆斯的交响曲,钢琴,与大提琴,似乎预示了她本身压抑的本性。勃拉姆斯一向被认为是以古典的压抑著称的。音乐的隐喻还可以映射到文化层面,直子与绿子两个人物,在渡边心中的地位,暗示了日本民族对待自己古典压抑的传统和漂放现代的西方摇滚的态度。小说结尾处,铃子演奏的五十一首曲子和后来的自然主义行为之间,其实有着一种联系,后者是前面铺垫的自然结果,欢乐送葬的隐喻,似乎是用更有生命力的西方音乐同日本的传统告别。

《读书心得体会500字(集锦17篇)[本文共1624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