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6篇《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相关的范文。
篇1:《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保存下来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祖国文化的遗产珍贵的一部分。他不但是古代祖先们对于自然灾害与疾病作斗争的记实,同时也说明人民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认识疾病并逐出提高总结成功经验,进而能更好地掌握人体的生理病理,更好地提高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
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体系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被后世尊为“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吸引初出入中医殿堂的我。
内经中有关人体内脏形态功能的记载很丰富,这都是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总结得出来的。早在先秦西汉时期就有了如此详细的解剖知识,从此可知我国古代文化的高明与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内经中就有“剖而视之”的说法,说明我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人体解剖。内经也提出了关于血脉循环的概况,这比西欧古罗马名医盖伦提出“血液循环的中心是肝脏”的学说要正确,而且也要早得多。与十七世纪英国医生哈威用科学方法证实血液循环原理早一千几百年。这为我国在世界医学领域画上了璀璨的一页,是我们的骄傲。
古人对脏腑功能的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哲学来概括、解析和提高,脏腑学说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理论基础上。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内经》在强调整体观念时,其特点是不重视人体的内在结构性,而强调功能的联系性。《内经》按照各脏腑的作用性能而分归为五脏六腑,并运用阴阳统一法则来解释脏腑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是功能的主脏气,藏而不泻属阴,六腑功能主传化物,泻而不藏,属阳。根据阴阳学说的概念,阳主表,阴主里。这就是脏腑的表里关系。《灵枢》本神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这种脏腑相结合是根据经络学说的循环路线,每一经都属一脏或腑。如“手太阴肺之脉,下络之肠上膈属肺。”在生理病理上这种相合也是有事实可见的,脾和胃就是经常相互影响而致病。又如小肠有火,口舌生疮,舌为心之苗,这我们都可以在生活实践观察和体验得到的。此外,内经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论来阐述和概括脉腑目的关系。
内经认为“五藏上通七窍外合皮毛血脉肌肉,外通四肢百骸”。这说明内脏与全身各组织也是相关的。
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联但又各司所职。但都是在心主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肮脏组织功能才能得到平衡协调。“主明则下安就是的印证。”
2)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如“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并认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篇2:《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不敢说是兴趣,而只是出于好奇,或说是受当前“国学热”的影响,在紧张工作之余粗读了几遍《黄帝内经》,竟似乎感到了醍醐灌顶的美妙。做为道家经典着作之一的《黄帝内经》,自然不会仅仅限于行医治病,她对我们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乃至日常工作等方面同样有着深刻的启迪。我不是医生,固然不能对其中博大精深的医理有多深的理解,但许多力透纸背的哲学警句却使我多少能品味到一些修身与处事的智慧。随着深入的阅读,我尤其感悟到了书中所强调的心态平和与淡定,浮躁的心境竟也渐趋平静,对原本的一些纠结也随之释然。
我们普通人读到《黄帝内经》,自然会想到养生。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对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视。而《黄帝内经》中认为“心性”平和在健康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超出一般养生保健的范畴,而将上升为一种人生态度。
书中开篇便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七情六欲是人的天性,生活中有许多悲欢离合,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使我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对此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不失志,一切泰然处之?当代著名中医刘力红教授在总结清末民初大善人王风仪先生的思想后,认为在构成我们身体健康的要素里面,身体只占大约10%,心理活动占20——30%,而心性方面却占到60%以上。王风仪先生还认为,诸心性里面,“怨、恨、恼、怒、烦”是谓“五毒”,而其中“怨”是最坏的。“怨”伤脾胃,而脾胃对应五行中的土,在五脏中居中,主运化,由此“怨”很容易滋生出其他负面情绪,严重危害我们健康。不仅如此,抱怨还能严重影响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抱怨的人总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是客观原因,即便这种归咎看似有道理,而很少向内反省自己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美国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所着的《不抱怨的世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印证了的我们古圣先贤的思想的普世而永久的价值。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刻意压抑情绪,也不肆无忌惮地发泄,而是通过正确的途径适当地疏解,那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而且对于我们的修养,对于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工作都大有裨益。因此,我们要少生抱怨而常怀感恩,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我们的学长给了我们知识,感谢我们的同事给了我们帮助和鼓励,这样才能向内营造平和的心境,向外营造和谐的环境。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衡量幸福的不是一把标尺,金钱、名利固然能给人带来快感,但也往往使人“以妄为常……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从而损害身心健康,消磨意志,影响工作。当我们习惯于以这些单一的荣辱观来思考生活时,则一切真谛被我们漠视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的健康。“是非成败转头空”是人类历史的常态,也是人生际遇的常态,只有保持心的宁静,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亲情,用我们的心去融入自然,用我们的心去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用我们的心去热爱工作,用我们的心去感悟生活,以平常心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接受结果,才是最深的幸福体验,如《黄帝内经》所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心静下来才能排除杂念,心静下来才能空灵高远,心静下来才能给心境腾出足够的空间,去按受和容纳更多有益的东西,心静下来才能使我们的知觉敏锐,身轻体健。
篇3:《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病从口入”, ……此处隐藏26158个字……阴三阳)。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这就是寿命的根本。
苍天的气(自然环境)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焕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人体有阳气,就像天上有太阳,假如阳气失却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心得: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本源于大自然阴阳之气,故《内经》本段条文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的生命活动既然与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相通,所以人也必须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环境条件,保持生态平衡,并与之相适应才有利于养生防病,若经常违背人与自然相通的规律,就会损害、削弱生命的抗病能力,即“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从而发生诸如“内闭九窍”,“ 外壅肌肉”等各种病变,这是由于未能适应自然养生的结果,所以原文强调“此谓自伤”。如果按“生气通天”的理论养生,做到“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就能使人“志意治”、“阳气固”,身心健康,“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万物生长靠太阳”,本文以天体中的太阳来形象地说明人体阳气的重要性,为后世中医“扶阳学派”在治疗疾病,养生保健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
六、养生重在疾病的预防
原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译文:所以圣人(高明的医生)不是等疾病发生再去治疗,而是重视在疾病发生之前的预防。如同不是等乱事发生再去治理,而是重视乱事发生之前的防范。如果疾病已经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事已经形成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掘井,临战铸器,不也太晚了吗?
心得:《黄帝内经》非常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养生,强调高明的医生(圣人)应着眼于“治未病”。本段条文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集中体现了这一重要思想,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对现代医学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和调治有一定启发,同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包含“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即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四个方面。《内经》治未病理论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疾病防治和养生实践,对于当今人们越来越多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何治未病呢?当代国医大师,中医泰斗 邓铁涛教授谈到:第一,崇尚养“心”。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平衡,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和嗜欲。现代医学也证明这一点的重要性,精神紧张和情绪压抑均能引起血压升高,血管内分泌和代谢紊乱,从而损伤心、脑、肾和血管。第二,饮食有节。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喜食大鱼大肉,肥甘厚味之品,邓老认为,人们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能保证人体生理需求即可,不要摄入过多的盐,因为咸伤肾,也不要摄入过多的高脂饮食,适当增加疏菜水果的摄入量。《内经,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内经,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也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第三,戒烟限酒,吸烟对人体百害而无一利,适量饮酒对心脑血管有一定益处,但不宜过量,过量则有害。第四,运动调养。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是这个道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电视、电脑的普及,脑力劳动增加,久视久坐,运动锻炼减少,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增加。应积极倡导适当运动,如每天步行、慢跑、练太极拳。第五,天人合一。邓老认为,养生与防病应遵循和适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交替,气候环境,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结合自己的身体状态进行,要起居有时,作息有度。第六,即病防变,小病防大,一病防多,在医生的指导积极配合治疗调养。第七,病愈防复。一些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和代谢疾病,经过治疗,症状消失了,但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观察病情变化,治疗调养,防止复发。
七、结语:
传颂千年的《黄帝内经》养生学说和“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实践总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值得我们继承发扬,不断完善,使中医养生学和“治未病”思想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得以发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挥更大作用。让我们时时吟诵“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身体力行。养生延年,关爱生命,让我们的生活更快乐。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中国画报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吴伟:“治未病”而不是“治末病”——国医大师邓铁涛谈心血管病防治策略(《2009年南方中医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篇16:《黄帝内经》读书心得《黄帝内经》给我的印象最深,给我的启发最大的是它之前的文章,比如《上古天真论》 《四气调神大论》 《生气通天论》,对养生的原理和一般程序做了透彻的探讨。有些思想很有现实意义,比如“法在阴阳,和在技数”。致力于阴阳者为天地之常道,技数熟练者,人生有大成就之保证,故须修身养性。虽然这句话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所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能让人受益。
“天人合一”的`理论我听了很久。我觉得很飘渺,甚至神秘化。看了《黄帝内经》,发现人体是法律和效果创造的。只有做到“法在阴阳,技数和谐”,才能成为“春秋百岁,动作不差”。
首先,我感觉我的作息习惯不仅不像天地,而且与天地相悖。既然要“阴阳施法”,就必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实际情况是我晚上熬夜睡了很久,早上起来很晚,时间长了就会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我个人身体一直都很好,体质也不错,所以对这些事情一直都不太关注。我觉得他们离我很远,等我老了再养生也不迟。看了这本书,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开始,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从情绪到套路。以前生活中没有注意自己的情绪调节。
另外,现在是春天,平时也没注意什么。看了《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知道春天的气机是生发的,顺畅的,舒服的,所以心里应该也是这样。
另外,看《黄帝内经》,不是一次性的作品,是几代人努力的结合。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工作,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作为国学经典在世界范围内流传。该书巧妙地运用了齐伯和黄帝的对话形式,使一些思想深入浅出,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五运六气的一些思想。
看了《黄帝内经》,感触不是很深,但确实获得了一些经验。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以后能按照这些感受生活。虽然我达不到古人的境界,但还是有益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