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新课标物理教学论文(精品多篇)

时间:2025-03-03 12:40:32
新课标物理教学论文(精品多篇)[本文共10597字]

[导读]新课标物理教学论文(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新课程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篇一

1、要有开放的胸襟和敢于自以为非的精神。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性的开阔地,它让因循守旧者困惑,也给真正的改革者释放了智慧的源泉。以往,只要有现成的教材,捧一本教参就可以轻车熟路地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因为课程总是换汤不换药。如今,课程标准不那么具体那么精确了,却多了些弹性空间;而教材,也不再是经典,只是教学使用的材料了。这才让习惯于以教材为目的的教师感到困惑了。因此我们说观念转变是课改成败的关键。

要想取得课改的成功,就要不断吸收新思想,树立新观念,而要吸收新思想,树立新观念,必须有开放的胸襟和敢于自以为非的精神。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总要触及过去的观念。有些多年积累的"经验"可能要被否定了,习惯的做法可能不宜再用了,甚至连自身的"威风"也要减下去几分了,又没有现成的新方法可以随手拈来。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新课程要求我们要用质疑的目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学现状经常进行反思,并进行不断的创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智慧,新的教学智慧是要改造传统的教师权威。

近年来讨论的学生主体性、教师角色转换、自主建构性学习、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等问题,如今都将在改革中落实。教师在"死守"或"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上,首先要作出抉择,要适应新课程。就要与旧观念决裂,短时间内,教师的内心或许会有点心慌意乱,行动上也会无所适从,但从长远的方面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能否尽快调整自己的思路,能否尽快在新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能否站在课程改革的制高点,考验了我们当代教师的学识与智慧。

2、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我们自己也要学会与其他老师合作。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叫做《天堂和地狱》。据说,有一个天真的小孩子不知天堂和地狱为何物,便去请教一位哲学家。哲学家把孩子领到一个很深很深的池子旁。小孩子看到,池子旁坐着一群瘦骨嶙峋的老人,老人们用很长很长的勺子在池中舀肉汤喝,从汤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命。哲学家告诉孩子:这便是地狱。

紧接着,孩子又跟随哲学家来到另一个地方。同样的池子,同样的肉汤,同样的勺子,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老人们个个红光满面,神采飞扬。哲学家说,这就是天堂。同样的的池子,同样的肉汤,同样是人,但天堂与地狱有天壤之别,差异何在呢?原来,地狱里的人老死不相往来,自己舀汤自己喝,费时费力,营养不足,精神疲惫。天堂则相反,你舀汤给我喝,我舀汤给你喝。省时又省力,营养充分,身体健康。

更重要的是,天堂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际关系使人精神愉悦。故事分明地告诉我们:地狱充满自私,天堂充满友爱。恶性的嫉妒源于极端化的自私,而极端化的自私只能通往地狱之门,要想摆脱恶性的嫉妒,走出地狱,就要拥有"合作"这张通往天堂的"绿卡"。应当看到,当今社会不仅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单打独斗已经难于在社会上立足,强调团结协作是21世纪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我们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自己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因为"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篇二

什么是分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是形式、“合作学习”是操作办法,这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以老师为课堂主体转换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老师仅起到辅助的作用,这样做可以使优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示,也可以以优带差,让全体学生齐头并进。针对这种教育模式,老师看似不重要,其实老师比以往做的工作更多、更辛苦。课堂虽然还给了学生,但是老师课前的准备工作要求更充分、更全面,特别是导学案的编写,要求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做精、做细,因为导学案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学的结果。下面是本人对“分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重要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些想法:

一、预习

学生的预习仍然像以前一样,仅仅是简单的浏览教材和完成课后的练习,并没有依依照导学案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预习。另外,学生在预习后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即使发现问题,也不愿意去多想。同时,许多教材中无法找到的拓展知识点,学生没有注意去思考。因此,这要求导学案在预习提问中一定要有针对性、有概括性,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在预习后就能对本节知识有大概的掌握。而针对预习自测题,一定不要太难或者太简单,太难会打击学生的预习积极性,而太简单又无法达到预习的目的,所以题目的设置不义益太多,要精、有层次性,难易结合,达到对本节知识初步掌握的目的。预习一般在课前,对预习质量的监控由小组长来完成,这要求小组长必须负责任。预习环节做好了,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认真完成预习任务以后所进行的自主解决新知识点的过程。自主学习的重点是“自主”二字,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环节的主要问题正在于“独立思考”。针对B、C层次的学生,他们的问题肯定偏多,他们针对自己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偏难一点的问题,不是主动去思考,而是等待合作学习时A层次的同学来讲解,依赖思想特别严重。针对这个问题,一是要求导学案的设置必须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二是老师要加强巡视,对不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学生及时的教育,老师也可采用点拨的方式,激发他们的思考兴趣。这一环节的另一个问题是A层次的学生完成的速度肯定快一些,他们完成后就无所事事,这就要求导学案的设置一定要有层次性。老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适当注意拔高,这些拔高的地方就是留给A层次的学生去完成的,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而B、C层次的学生选作这一部分即可,这样也可以达到时间的一致性。

三、合作学习

这一环节是课改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不好把握的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要积极主动参与到讨论中去,对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积极去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就提出来全班解决。刚开始合作时,学生没有固定的模式,显得乱七八糟,所以老师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什么是合作学习?首先交流在预习和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例如掌握了什么?什么又没有掌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交流没有掌握的地方,会做的地方大家也应该交流自己的想法;其次,合作学习很多时候要讨论题目是否正确,这是学生最容易犯得错误就是仅仅订正一下答案正确与否,而并不是讨论这个题目为什么做错或是说谁的方法更简单,也就是说大家并没有交流道最精华 ……此处隐藏5753个字……更高要求和挑战。 篇七

1、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即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那么,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即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索学习、研究学习。当前课堂教学应从实际出发,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2、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本位,即教师以教为中心,学生学围绕教转,严重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个人认为,教师备课必须备学法,不要以"教会"为目的,而要以学生"会学"为目的。一位教师教学生学习"上、下、沙"三个生字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笔顺偏旁上。"竖————横————横————上"、"横————竖————点————下"、"左边三点水,右边少————沙",这样教学,学生只能凭借机械记忆学习识字、写字,学习难免枯燥乏味。而且,学习效率也不会高。结果当老师让学生听写的时候,就有两个学生把"上和下"给颠倒了。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我们不能不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进行反思。假如老师这样教"上"和"下":上和下的长横代表地平线,一竖、一横像不像长在上面的一棵小树?一竖、一点像不像长在下面的树根?小树当然要往上长,树根当然要往下长。假如老师这样教"沙":沙,我们在海边或者河中才能看见,水少之后,才能看见沙。这样学习识字,要让学生忘掉是困难的。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先进的学习"生产力"。大家都熟悉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个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金子固然重要,但点石成金的方法比金子还重要。联系到教学,便会得出方法比知识还重要的结论。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教学多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很欣赏这个观点。叶老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令人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真正重视学法指导的却不多见。例如,对于大段知识的掌握,有些教师充其量只能从应试的目的出发,强调某某题考试已考过多次,很重要,要记牢。至于怎么记,即是学生的事情,教师是不操这份心的。

3、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正视教材的相对性,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死"握教材不放,预设的教案也将是灵活的、有弹性的,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大胆地开发和创造,使师生达到共同创造、共同提高的目的。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它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前所未有、施展才华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教师应抓紧机遇,知难而上,为国家的基础教育贡献应有的力量。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篇八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析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的开展

作者/潘德斌

摘 要: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课标得到贯彻和执行,这使得教学活动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新课标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从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角度出发来完善其教学行为以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对立性

一、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些新特点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与以前相比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历史教学的综合性增强

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一模块是一特点的主题,该模块内容以该主题为核心展开。在模块的设计上,都有着鲜明的指向性和目标性,这些都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比如,在“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这一教学模块,便从多方面介绍了民主和专政的背景,并介绍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及实践,其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使得教学更具综合性。

2.高中历史教学变得较为开放

新课标的贯彻执行,使得教师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下,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推进其课堂教学,使得高中历史模块教学呈现出多种开端、多系列和多层级的特点。以模块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教学需求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并完善其教学方式,使得历史教学更具开放性。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可以使用的教学方式也更为多样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样一种多手段和多种资源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

3.高中历史教学就有相关的对立性

历史教学模块的设计使得教材内容被分成若干不同的独立单元,并去对教师教学等做出了一定的要求,模块间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高中历史教材的模块设计,使得不同的主题模块具有自身的特点,从而为教师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使其能够更加自由地安排其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二、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措施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实现新课标的要求,便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推进高中历史教学。

1.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高中历史教学

教师要在对教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课程的设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丰富其专题教学的内容,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贯穿,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历史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以模块为基础合理设计其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中,以模块设计作为教学的基础,通过教师的引导,使模块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将模块的主题内容不断地丰富,通过独立模块的学习及其不同模块之间内在联系的讲解,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便于其更好地了解历史,提高其历史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境教学的。应用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开展具有更多的便利性条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创设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内容,创设相关度较高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效果能够更大的提高。通过情境教学的应用,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激发其爱国主义的同时也使其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新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结合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并完善其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 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新课标物理教学论文(精品多篇)范文。

《新课标物理教学论文(精品多篇)[本文共1059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